们或许知道,”田中继续说道,“就在不久前,我国与伊朗签署了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高速铁路的合作协议。”

    “这是新干线技术首次向海外输出,津村对此寄予厚望,将其视为开拓中东乃至全球新兴市场的重大机遇。他们几乎集中了最精锐的商务拓展团队,包括核心的汉方药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正紧密跟随铁路项目团队活动于伊朗及周边地区,力求将汉方药与基建项目捆绑输出,抢占先机。”

    “因此,客观地说,此刻正是津村在本土市场上防御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兼顾内部变局的窗口期。小林社长提出的合作计划,正是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时间节点。”

    “津村的精英骨干以及部分原本用于压制国内竞争的资源和精力,目前正深陷于德黑兰的那个巨大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之中。”

    “对于像小林制药这样志在革新本土市场格局的企业而言,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把握的机会吗?”

    众人听到后也想起了前不久的新闻。(见第1087章)。

    田中的话,巧妙地印证了小林的时机论,将津村的精力分散、力量被牵制于伊朗的事实摆了出来,暗示此刻确是趁虚而入、撬动本土壁垒的好时机。

    王玉川这会儿也有些迟疑了。

    他看向方言,这里面如果自己是最懂日本的人,那么方言肯定是第二个,并且这小子的脑子是最快的。

    方言看到王玉川教授的眼神,微微皱眉。

    田中描绘的“窗口期”和“虚弱期”,以及小林此前的承诺,虽然很吸引人,到那时并未完全打消他的疑虑。

    方言这会儿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关键性问题。

    小林一雅这会儿也在观察王玉川和方言,现场已经传达出信息了,这方面的事儿还得这两个人的态度。

    大家夹菜的间隙,方言思索片刻后,也轻轻放下了筷子,直视小林一雅,他没有纠缠于津村在伊朗的具体行动,而是单刀直入,提出了问题。

    “我有三个问题,希望小林社长解惑。”

    “小林社长提到贵社的最大个人股东,正是倡导医药品流通革新’的政调会长。这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背书。但是……口说无凭。”

    “尤其在商业合作中。如何向我们实质性地证明这位政调会长确系贵社最大个人股东,并且其政策主张能持续有效地转化为对具体项目的支持力?”

    “这需要更可靠的证明材料,而非口头宣称。”

    “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