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年久失修,地方官员虚报工程、中饱私囊,加之各地水利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往往上游疏浚,下游淤塞,徒劳无功。
这些积弊,绝非单靠“国债”筹来的钱就能解决。还需要一套高效的执行和监督体系,以及……值得信赖的执行人选。
沈清弦的脑海中开始勾勒一个初步的蓝图——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成立一个直属于中央的“水利都漕司”,打破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统筹规划,专业施工。而“国债”募集的资金,便由这个新机构专项管理使用……
这个想法让沈清弦精神一振,但随即又意识到其中的艰难。设立新机构,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触动无数人的利益,其阻力恐怕比发行国债本身还要大。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
接下来的两日,朝堂表面看似平静,暗地里的波澜却从未停歇。
以翰林院和部分清流言官为首的反对声浪并未平息,反而因为沈清弦的“留中不发”而显得有些躁动,更多的奏章雪片般飞向御书房。
而另一方面,以户部尚书张明远为首的执行派,则在摄政王萧云墨某种默许的态度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完善章程细节。
张明远几乎是废寝忘食,萧云墨发现自己越是深入研究这“国债”之策,越是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妙与远见。
萧云墨按照沈清弦的指示,将修改后的章程核心内容,悄悄抄录分发给了几位与户部关系密切、且在京城商界颇有影响力的皇商,以及几位以开明著称的致仕老臣,试探萧云墨们的反应。
反应比预想的要快。
首先找上门的是京城绸缎巨贾,皇商苏万三。萧云墨通过关系,给张明远递了话,言语间对那高于钱庄的利息和盐茶税的抵押极为感兴趣,但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朝廷信誉”以及“款项安全”的担忧。
几乎同时,一位致仕的工部老侍郎托人送来了一封长信,信中并未直接评价国债本身,而是洋洋洒洒,就江南水利工程的诸多技术难点和可能的贪腐环节提出了详尽的见解,其用意不言自明——钱固然好,但若用之无道,监管不力,便是天大的祸根。
这些反馈被张明远第一时间汇总,呈报给了沈清弦。
沈清弦仔细翻阅着这些来自“民间”和“专业”的声音,心中渐渐有了底。反对者众,但观望者和潜在的支持者,也并非没有。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套复杂的方案,清晰、可信地展示给天下人看,如
这些积弊,绝非单靠“国债”筹来的钱就能解决。还需要一套高效的执行和监督体系,以及……值得信赖的执行人选。
沈清弦的脑海中开始勾勒一个初步的蓝图——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成立一个直属于中央的“水利都漕司”,打破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统筹规划,专业施工。而“国债”募集的资金,便由这个新机构专项管理使用……
这个想法让沈清弦精神一振,但随即又意识到其中的艰难。设立新机构,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触动无数人的利益,其阻力恐怕比发行国债本身还要大。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
接下来的两日,朝堂表面看似平静,暗地里的波澜却从未停歇。
以翰林院和部分清流言官为首的反对声浪并未平息,反而因为沈清弦的“留中不发”而显得有些躁动,更多的奏章雪片般飞向御书房。
而另一方面,以户部尚书张明远为首的执行派,则在摄政王萧云墨某种默许的态度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完善章程细节。
张明远几乎是废寝忘食,萧云墨发现自己越是深入研究这“国债”之策,越是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妙与远见。
萧云墨按照沈清弦的指示,将修改后的章程核心内容,悄悄抄录分发给了几位与户部关系密切、且在京城商界颇有影响力的皇商,以及几位以开明著称的致仕老臣,试探萧云墨们的反应。
反应比预想的要快。
首先找上门的是京城绸缎巨贾,皇商苏万三。萧云墨通过关系,给张明远递了话,言语间对那高于钱庄的利息和盐茶税的抵押极为感兴趣,但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朝廷信誉”以及“款项安全”的担忧。
几乎同时,一位致仕的工部老侍郎托人送来了一封长信,信中并未直接评价国债本身,而是洋洋洒洒,就江南水利工程的诸多技术难点和可能的贪腐环节提出了详尽的见解,其用意不言自明——钱固然好,但若用之无道,监管不力,便是天大的祸根。
这些反馈被张明远第一时间汇总,呈报给了沈清弦。
沈清弦仔细翻阅着这些来自“民间”和“专业”的声音,心中渐渐有了底。反对者众,但观望者和潜在的支持者,也并非没有。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套复杂的方案,清晰、可信地展示给天下人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