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必须先称重!炒多久,用什么火,都得定死!和面加多少水,用多少盐,也得按斤两算,不能再凭手感差不多!”

    这话一出,工棚里顿时安静了不少。几个老资格的娘子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以为然。王娘子忍不住嘀咕:“青丫头,这未免太麻烦了些?咱们做了一辈子饭,手上都有数,差不了多少的。”

    “王婶,这不是差不差的问题。”沈青耐心解释,语气却不容置疑,“这是军粮!要的是成千上万块都一个味儿,一个硬度!咱们现在小打小闹还行,以后量大了,全靠手感,非出乱子不可!”

    她心里暗自吐槽:这简直是从手工作坊迈向标准化生产的管理革命啊!没想到穿越了还得搞ISO认证?

    但改革的阻力远超她的想象。一天下来,不是这个忘了称豆子,就是那个和面水加多了。张秀姑跑前跑后地盯着,嗓子都快喊哑了,效果却一般。老师傅们的习惯不是一天能改的。

    傍晚收工时分,沈青看着记录本上依旧波动的数据,头疼地揉着额角,不自觉地轻轻叹了口气。

    “遇坎了?”萧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那本账册,目光扫过她面前那堆写着“次品”的饼。

    沈青无奈地笑了笑,把标准化遇到的困难说了:“大家习惯难改,觉得我太过较真儿。”

    萧山沉默地听她说完,骨节分明的手拿起两块硬度不一的饼,在掌心掂了掂分量。他的动作从容不迫,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沉稳。

    “军中发令进攻,是擂鼓几声?”他突然问道,目光仍停留在那两块饼上。

    沈青一愣,不明所以:“一般是三通鼓吧?”

    “若鼓手随心所欲,一通急促,两通散漫,后果如何?”他抬起眼,深邃的目光直视着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沈青瞬间懂了,眼睛微微睁大:“会乱套。”

    “既知号令需统一,生产为何不可?”萧山将饼放回原处,声音低沉而清晰,“令出必行,行之有标准,赏罚需分明。此乃治军,亦为治坊之道。”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咔嗒一下打开了沈青的思路。对啊!她把现代那套“流程”和“标准”的概念带过来了,却忘了配套的“执行力和奖惩机制”!

    第二天,工坊里多了块简陋的木牌,上面用炭笔画着表格,写着每个娘子的名字,后面跟着“今日次品数”“达标批次”等栏目。

    沈青站在木牌前,声音清脆而有力:“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