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派多少刑吏?这些刑吏从何处抽调?是刑部本部,还是从各州县借调?若从州县借调,是否会影响其原属地刑狱事务?若因此导致某地积案增多,甚至冤狱发生,此代价,与严格管理西州徙囚之收益,孰轻孰重?是否有更简便有效之管理方法,可减少对内地刑狱体系之依赖?”

    刑部官员汗珠隐现,没有想到太子会问的这么详细。

    “殿下……此…臣需回去后详查各道刑狱官吏配置,方能估算可抽调之员额。确…确有可能影响地方……至于简便之法,或可授权西州地方官便宜行事,或利用徙囚自治,以囚管囚,然此中风险亦大……”

    李承乾不再发问,身体微微后靠,扫视全场。

    他心中的得意之色并没有显示在脸上。

    他并未给出任何决断,只是将这些各部门原本孤立提出的问题和需求,用一条名为“取舍代价”的线串联起来,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显德殿内,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只有方才被太子询问的几位官员略显粗重的呼吸声,以及书记官笔尖飞速记录的沙沙声。

    长孙无忌低垂的眼皮下,眸光剧烈闪动。

    他心中的冷笑早已被惊愕所取代。

    这……这绝非李承乾!

    那个暴躁易怒、思维简单的太子,绝无可能问出如此环环相扣、直指利害核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寻常,实则每一个都精准地点在了事务关联的节点上,牵扯出更多的矛盾与抉择。

    这已不是简单的“进步”所能形容!

    他是在权衡,不,他是在丈量每一项决策背后那看不见的、却真实存在的代价!

    这种权衡之术,如此系统,如此深入,仿佛已融入其骨髓!

    他从哪里学来的?

    背后那人,究竟是谁?

    竟能将太子雕琢至此?

    房玄龄心中的讶异丝毫不亚于长孙无忌,甚至更多了几分凝重与审视。

    他原本以为太子只是学会了隐忍和借势,但此刻看来,远非如此。

    太子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情绪、直抵事务本质的分析能力。

    他问的不是“该不该做”,而是“做了之后,其他地方会付出什么代价”,“如何弥补或最小化这些代价”。

    这已不仅仅是权谋,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基于全局利益的“核算”与“经营”!

    这种思维方式,即便是在朝堂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