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吃饭问题,他也想到了,在建筑一角单独设了个小饭堂,带厨房和用餐的地方,这样路远的孩子或者住在学堂的先生就不用奔波。

    教室和办公室的门口,也就是那个回子的中间,他留出了大片空地作操场,准备立个升旗台,划出跑道,再添置些秋千、木质单杠之类的简单器械。

    当然,分开的茅厕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手方面,他估摸着需要张林木父子带着木工班底,加上谢三河领着泥瓦匠,核心工匠大概八九人。再配上谢长河安排的十五到二十个普通劳力负责搬运、和泥这些杂活,日常有二十五到三十人干活应该就够了。

    银子的问题他本就不用操心,这些都是谢里正该关心的。

    据说青砖青瓦用村里自己产的,其他杂七杂八的花销,算下来大概也需要三百四十两上下。

    如今已是三月初,材料陆续到位,地基已经开始夯筑。

    他计划着一百天左右把主体完工,这样到六月中就能大致建成,再花些时间收拾整理,正好赶在秋收后的新学期投入使用。

    望着眼前这片刚刚开始动工的土地,谢广福仿佛已经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这座学堂,一定会是桃源村未来的希望。

    巡视完徒弟谢三河负责的砖厂和学堂,谢广福来到了学堂对面不远处的祠堂和村委楼工地,这两个工地也堪堪动工,他特意把这两个建筑安排在学堂对面,这样学堂、祠堂、村委楼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

    不过村委楼确实是在学堂的对面,但是祠堂这种追念先祖的地方,被后挪了二十米,不仅仅是考虑到祠堂的特殊性不适合在大路边,还考虑到了祠堂门前也要预留一个空地出来,方便逢年过节的时候,来祭拜的人有位置站立,加上一些长凳的话,平时还可以当做村里的休闲广场。

    看着刚清理出来的地基和旁边堆积如山的材料,谢广福已经能从眼前的平地看到祠堂和村委楼建成后的样子了。

    祠堂得建得庄重些,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是个传统的院落样式。

    进了大门是个宽敞的前院,准备种上松柏,放个大香炉。

    正殿要建得高大明亮,最里面是做好的神龛,用来供奉全村人的祖先牌位。

    他特意在正殿两边墙上设计了能挂画、贴字的地方,以后可以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画像、逃荒时的画,还有对村子有贡献的人都记录上去,让这里变成桃源村活的历史。

    正殿两边还各建一个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