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日子变得忙碌起来。每日清晨,他先去翰林院与其他官员一起讨论治国之策,为皇帝起草奏折;巳时过后,再去禁军营地,教将士们练剑,同时也教他们读书写字。

    禁军将士们一开始对林夏并不服气 —— 他们大多是出身行伍的武夫,觉得读书写字是文人的事,与他们无关。可林夏却不气馁,他对将士们说:“你们觉得读书没用,是因为你们不知道读书能让你们明白为什么而战。你们为陛下而战,为国家而战,更为天下百姓而战。若你们连字都不认识,如何能看懂陛下的圣旨?如何能明白百姓的疾苦?”

    说着,他左手握笔,在宣纸上写下 “保家卫国” 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画间藏着剑势的凌厉。“你们看这‘保’字,左边是‘人’,右边是‘呆’,但‘呆’字下面是‘口’,意思是要保护每一个百姓的性命;‘家’字宝盖头,是要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安宁;‘卫’字像两个人手持武器,是要你们团结一心,共同保卫国家。”

    将士们听了,都若有所思。一个年长的将士走上前,道:“苏教头,我们以前觉得读书没用,是我们见识短浅。你要是不嫌弃,就教我们读书写字吧,我们也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

    林夏笑了笑,点了点头。从那以后,禁军营地不仅有剑影,还有墨香。将士们白天练剑,晚上读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皇帝来视察时,看到将士们既能舞刀弄枪,又能读书写字,心中十分高兴,对林夏道:“苏爱卿,你真是朕的得力助手!有你在,朕再也不用担心禁军将士们只知蛮力,不知忠义了。”

    林夏却道:“陛下,这不是臣一个人的功劳,是将士们自己愿意学习。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除了教禁军将士,林夏还在京城开设了一所 “文武学堂”,招收那些出身贫寒、既想学文又想学武的孩子。柳如烟也来学堂帮忙,教孩子们弹琴,张文远则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学堂开课那日,林夏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拿着剑,蹦蹦跳跳地走进学堂,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墨香斋的日子,想起苏文清对他的期望 —— 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苏文清的愿望,不仅自己成了 “文武双绝”,还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 “文武相济” 的魅力。

    逍遥子也来学堂看望林夏,他看着学堂里认真学习的孩子们,对林夏道:“你做得很好。‘文武相济’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要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

    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