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墨香交融,剑影与月光相伴,庙会的夜色中,仿佛只剩下这 “琴剑墨” 三绝,诉说着一段关于正义与情谊的故事。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不远处的巷子里,一个穿着锦袍的人正冷冷地看着他们 —— 正是李大人。他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怒火:“林夏,张文远,你们等着,我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

    文武大赛的决赛如期而至,分为文人组的 “经义辩论” 与武士组的 “终极对战”。决赛场地设在皇宫外的广场上,皇帝亲自到场观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场面十分盛大。

    文人组的经义辩论,题目是 “文与武,孰重孰轻”。林夏的对手是国子监的高材生刘轩,此人是之前扔林夏试卷的刘官员的侄子,不仅学识渊博,还擅长辩论,据说从未输过一场辩论。

    辩论开始后,刘轩率先开口:“文者,治国之本也。昔年孔孟之道,教化万民,使天下归心;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传后世之智。若无文,则天下人不知礼仪,不知善恶,何谈治国安邦?武者,不过是匹夫之勇,若滥用武力,只会导致战乱纷飞,民不聊生。故文重武轻,毋庸置疑!”

    台下的刘官员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认为刘轩说得有理。

    林夏却平静地反驳:“刘兄此言差矣。文虽为治国之本,但若无武护之,再好的文也难以传扬。昔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武力定天下,而后焚书坑儒,虽失之残暴,却也让文字、度量衡得以统一,为后世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以武力护国安邦,而后独尊儒术,使儒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若无武,则文如无根之木,无水之鱼,难以长久。故文武之道,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刘轩不服,又道:“那为何历代明君都重文轻武?唐太宗设科举,广纳文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权力,不都是重文轻武的例子吗?”

    林夏笑道:“唐太宗设科举,是为了选拔有才华的文人,但他也重用秦叔宝、尉迟恭等武将,才开创了贞观之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为了防止武将叛乱,但他也重视军队建设,才统一了中原。他们不是重文轻武,而是平衡文武,让文人为治国出谋划策,让武将为护国立下战功。若真的重文轻武,像南宋那样,文人掌权,武将被排挤,最终只能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林夏的话掷地有声,台下的官员们都陷入了沉思。皇帝也点了点头,对身旁的宰相道:“这小子说得有理,文武平衡,方能国泰民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