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经义默写,林夏提笔便写。《论语》中的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恰是考题,他不仅默写得一字不差,解读时还特意写道:“文者,如墨之润,可化干戈为玉帛;武者,如剑之锐,可护家国于危难。二者不可偏废,方能成盛世之基。” 字迹间藏着剑势的筋骨,连监考官走过时,都忍不住驻足多看了两眼。

    第二场书法比试,林夏选择了草书。他望着 “家国” 二字的题目,忽然想起在黑石岭遇到的山贼,想起逍遥子说的 “剑护苍生,笔写乾坤”。左手挥毫,墨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家” 字的宝盖头如剑鞘护着下方的 “豕”,“国” 字的方框似城墙,内部的 “玉” 字笔锋凌厉,仿佛能穿透纸背。

    正当他写到 “国” 字的最后一笔竖画时,窗外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将邻桌学子的宣纸吹得飞起,直直撞向林夏的案头。林夏眼疾手快,右手猛地按住 “墨影” 剑的剑柄,剑身未出鞘,却借着拔剑的力道将狂风劈开一道缝隙 —— 与此同时,左手的毛笔稳稳落下,竖画如剑插深潭,力透纸背。

    邻桌的学子惊得张大了嘴,监考官更是抚掌赞叹:“好一个‘笔剑相护’!这字既有草书的狂放,又有剑势的沉稳,难得,难得!”

    第三场策论,林夏更是得心应手。他结合自己学书练剑的经历,写道:“左手握笔,非为怪癖,乃求笔墨之灵;右手握剑,非为好斗,乃求护道之力。昔年孔子周游列国,携弟子而备武备,墨子守城拒敌,著书立说传天下,皆为文武相济之例。今之学子,若只知死读圣贤书,遇危难而不能自保,遇不公而不能发声,纵有满腹经纶,亦难成大事。”

    三场考试结束,林夏走出国子监时,夕阳正斜照在朱红大门上。柳如烟早已在门外等候,手里还拿着一个刚买的糖画。“看你笑的样子,定是考得不错?” 她将糖画递给林夏,眼中满是笑意。

    林夏接过糖画,咬了一口,甜意顺着舌尖蔓延开来。“考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把想说的都写下来了。” 他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忽然觉得左手的砚台与右手的剑,从未像此刻这般沉重,却又这般安心 —— 这沉重,是家国的责任;这安心,是文武相济的底气。

    可他不知道的是,考场内,一位穿着锦袍的官员正拿着他的试卷,眉头紧锁。“左手写字,还敢妄谈‘文武之道’,这小子,倒是狂妄得很。” 官员将试卷扔在桌上,对身旁的侍从道,“去查查他的底细,若只是个普通的江南学子,便在放榜时压一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