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所在。

    林夏在创作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歌词中,与前面的现代歌词相得益彰。

    他希望通过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既能展现出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能让现代的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决定使用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林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了解到,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早期,当时的他生活安逸,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

    词中通过描写一个女子在雨后醒来,询问侍女海棠花是否依旧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林夏觉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剧中的人物们,也在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成长,不断失去,却始终在寻找着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

    为了更好地将李清照的词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林夏仔细分析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和韵律。

    他在保留原词韵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符合歌曲的整体风格。

    例如,在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两句中,林夏将

    “卷帘人”这个形象进行了拓展,赋予了它更多的象征意义。在剧中,有许多像

    “卷帘人”一样的旁观者,他们对主角们的命运冷眼旁观,却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林夏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了歌曲的主题,使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能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有更深刻的思考。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词在歌曲中反复出现,如同一个不断追问的声音,深深地印在了听众的心中。

    林夏在创作时,特别注重这两句词的情感表达。他希望通过歌手的演唱,将那种对命运的无奈、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每一次

    “知否,知否”的呼喊,都像是剧中人物内心深处的呐喊,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渴望得到答案,却又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确定了歌词的整体框架后,林夏开始与作曲人刘炫豆进行沟通。他们一起探讨歌曲的旋律走向、节奏把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林夏希望歌曲的旋律能够优美动听,同时又能与歌词的意境相契合,将听众带入到那个充满爱恨情仇的古代世界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