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时,价格能翻五六倍,遇上盐荒时节,甚至能涨到二三十文一斤,利润堪比贩卖金银。
可长久以来,这块肥肉都被牢牢攥在徽商和江南大商人手里,他们凭借庞大的资本、成熟的商路,把盐业生意做得密不透风,其他商人连边都摸不到。
江淮地区的盐场年产盐量占全国七成以上,两淮、两浙盐运司管辖的盐田,连片绵延数百里,年产量动辄数百万斤,是大明盐业的“命脉”。
那些江南盐商,早在开国之初就与南方士林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盐运司的官员多是南方科举出身的士人,盐商们通过资助科考、修建书院等方式,与这些官员结下深厚交情。
每逢盐引发放,官员们总会优先将额度分配给相熟的江南盐商,甚至会提前透露盐引数量、定价等消息,让他们抢占先机。
北方商人想分一杯羹,比登天还难。
他们既没有江南盐商那样雄厚的资本,也缺乏与南方士林的人脉,每次去盐运司申请盐引,要么被以“额度已满”为由拒绝,要么拿到的盐引数量少、质量差,根本赚不到钱。
更甚者,江南盐商还会联合起来排挤北方商人,一旦发现有北方商人试图涉足盐业,就会联手压低盐价、截断商路,逼得对方要么亏本退出,要么只能依附于他们,做些赚差价的小买卖,根本无法撼动其垄断地位。
久而久之,北方商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靠盐业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只能在粮米、布匹等薄利行当里挣扎。
就像河间府的大商人李掌柜,十年前曾想从两淮盐场拿货,结果光是疏通关系就花了上千两银子,最后还被江南盐商联合排挤,不仅没拿到盐,反倒赔了不少本钱。
“南方士林势力太大了,”李掌柜坐在马车上,想起当年的事仍心有余悸,“盐运司的官员十有八九是南方人,他们只认江南盐商的帖子,咱北方商人递上去的拜帖,连看都不看一眼。”
更让北方商人无奈的是,官办盐场大多集中在江淮地区,煮盐所需的柴火、人力在当地唾手可得,江南盐商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能以极低的成本拿到食盐,再高价卖到北方,中间的差价全被他们赚走。
反观北平、山东等地,虽靠海却无像样的盐场——在煮盐时代,这些地区多是平原,开发早,连成片的树林都难找,煮盐需要的大量柴火,得从百里外的山区运来,成本比江淮地区高了三倍还多,朝廷自然不愿在此设场,北方商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赚得盆满钵满。
可长久以来,这块肥肉都被牢牢攥在徽商和江南大商人手里,他们凭借庞大的资本、成熟的商路,把盐业生意做得密不透风,其他商人连边都摸不到。
江淮地区的盐场年产盐量占全国七成以上,两淮、两浙盐运司管辖的盐田,连片绵延数百里,年产量动辄数百万斤,是大明盐业的“命脉”。
那些江南盐商,早在开国之初就与南方士林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盐运司的官员多是南方科举出身的士人,盐商们通过资助科考、修建书院等方式,与这些官员结下深厚交情。
每逢盐引发放,官员们总会优先将额度分配给相熟的江南盐商,甚至会提前透露盐引数量、定价等消息,让他们抢占先机。
北方商人想分一杯羹,比登天还难。
他们既没有江南盐商那样雄厚的资本,也缺乏与南方士林的人脉,每次去盐运司申请盐引,要么被以“额度已满”为由拒绝,要么拿到的盐引数量少、质量差,根本赚不到钱。
更甚者,江南盐商还会联合起来排挤北方商人,一旦发现有北方商人试图涉足盐业,就会联手压低盐价、截断商路,逼得对方要么亏本退出,要么只能依附于他们,做些赚差价的小买卖,根本无法撼动其垄断地位。
久而久之,北方商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靠盐业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只能在粮米、布匹等薄利行当里挣扎。
就像河间府的大商人李掌柜,十年前曾想从两淮盐场拿货,结果光是疏通关系就花了上千两银子,最后还被江南盐商联合排挤,不仅没拿到盐,反倒赔了不少本钱。
“南方士林势力太大了,”李掌柜坐在马车上,想起当年的事仍心有余悸,“盐运司的官员十有八九是南方人,他们只认江南盐商的帖子,咱北方商人递上去的拜帖,连看都不看一眼。”
更让北方商人无奈的是,官办盐场大多集中在江淮地区,煮盐所需的柴火、人力在当地唾手可得,江南盐商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能以极低的成本拿到食盐,再高价卖到北方,中间的差价全被他们赚走。
反观北平、山东等地,虽靠海却无像样的盐场——在煮盐时代,这些地区多是平原,开发早,连成片的树林都难找,煮盐需要的大量柴火,得从百里外的山区运来,成本比江淮地区高了三倍还多,朝廷自然不愿在此设场,北方商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