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走了。

    南方的娃娃,不在南方找个地方插队,非得跑北方来,真不知道上面是咋想的。

    成心刁难人!

    虽然心里还是挺腻歪上面强行摊派,可来都来了,看着一个个也挺可怜的。

    唉……

    就这样吧!

    县委大院门口,看着一起来的知青们都爬上了马车,自己坐的却是拖拉机。

    几人的心里没有多少被高规格接待的喜悦,有的全都是对未来的迷茫。

    不管愿意不愿意,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将生活在这里了。

    顶着凛冽的西北风,一路往西,中间翻过了一道山梁,原本崎岖不平的路,渐渐变得平坦。

    这是农忙之后,县里组织人手修的。

    市革委一把手开了口,谁敢不照办,只不过沿途有的村镇任务完成的好,有的纯属糊弄事。

    等王作先下次再来,说不得要扫落一地的乌纱帽。

    李天明和李学庆一路上不住的点评,修得好的,夸上几句,糊弄事的,一顿臭骂。

    六个知青挤在一起,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主任,回来啦!”

    “天明!”

    终于到了村口,经过工地的时候,众人纷纷打着招呼。

    老知青们没往跟前凑,谁也不知道李学庆是不是憋着邪火。

    只是在打量着拖拉机车斗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六名新知青。

    上一批来的几人忍不住羡慕,他们当时可是轮着坐马车回来的。

    “建设,看着岁数都不大啊!”

    最初下乡知青的年龄被定在了16周岁,也有一些年龄小的,但只是极少数。

    70年开始调整为17周岁。

    可新来的……

    看上去也就十四五。

    这个岁数到农村来,能干点啥?

    谢建设犹豫了片刻,还是叫过来两个和他同一批的女知青。

    “你们回去帮着烧烧炕,冻得够瞧的了。”

    虽然未来有可能是竞争关系,但既然来了,就是战友,能关照的,还是要尽量做到。

    “咱们人本来就不少了,又来六个……怎么住啊?”

    有人提出了最实际的问题。

    宋晓雨嫁人了,张青森返城了,知青点刚宽敞些,现在又一下子来了六个。

    的确住不来了。

    “村里肯定能想办法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