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言原来的认知里面,海灯和尚的医术属于是民间实用型,结合了武术伤科、草药知识和传统养生理念,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如乡村民众、习武弟子发挥过实际作用,并有一定的民间口碑。

    但是要说有多神,方言还真是没啥印象。

    现在这时候他说的“修行之人收藏的医书”,方言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

    当然听到这话后,不光是方言好奇,同样好奇的还有老范。

    他对着海灯问道:

    “叔,什么修行之人的医术?道医吗?”

    很好,直接把方言想问的问出来了。

    听到这个问题后,海灯说道:

    “有一部分是道医,还有一些藏医,以及一些内地寺庙中流传的医术,也就是僧医或者佛门医。”

    听到这里,方言和老范明显都来了兴趣。

    这三样医术在目前这个时间段,想要接触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海灯能够一次性拿出来,就更加难得了。

    道医方言接触过,藏医方言也听过一些,藏医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是藏族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初步的医药知识。

    使用草药、动物药治疗外伤和常见病。

    早在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藏医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松赞干布时期设立了“医署”,并组织翻译了大量外来医学典籍,如当时印度医学、汉族医学著作,为藏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8世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问世,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撰。

    此后,藏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医学家。

    藏医理论以“三因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由“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种因素的平衡决定。

    唐代与吐蕃交流频繁,世界首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中收录了部分来自西域、青藏高原的药材,如“羌活”“大黄”等,这些药材在藏医中也常用,它们在书中作为广义的“胡药”“番药”被收录。

    《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对藏医里的一些药也有记载。

    在方言上辈子的时候,藏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保护和传承。

    全国设有多所藏医学院(如XZ藏医药大学),藏医医疗机构广泛分布于XZ、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